预制红烧肉冻藏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食品品质中色泽是最直观展现的指标。采用色差测试中的L*、a*、b*数值对贮藏过程中红烧肉的色泽进行评价。由表1可以看到:脂肪层L*值和b*值0~150d没有显著变化,a*值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这可能与红烧肉酱汁的渗透不均匀以及脂肪的氧化有关;瘦肉层L*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150d与前三个贮藏期有显著变化(P<0.05),90d和120d均与新鲜的比较有显著变化(P<0.05),经过冻藏后,红烧肉的亮度提升,但a*和b*值逐渐下降,表明瘦肉层的红黄色泽逐渐褪去;皮层L*、a*、b*值变化不显著(P>0.05),色泽实验表明冻藏150d后,红烧肉仍保持较好的亮度,但是红黄色泽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红烧肉酱汁的渗透和脂肪的氧化有关。
表1 预制红烧肉冻藏过程色泽变化

由表2可知,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红烧肉的硬度持续降低,其中30d冻藏与新鲜的红烧肉有显著变化(P<0.05),30d至90d无显著变化(P>0.05),而贮藏120d和150d与此前均有显著变化(P<0.05)。冻藏30d,红烧肉的硬度即明显下降,冻藏150d自然解冻后的红烧肉硬度下降至1.36N,这可能是因为冻藏过程中冰晶对肌细胞和肌肉纤维的破坏程度加重,引起猪肉中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的迁移与损失,从而引起红烧肉质构品质发生劣变。
表2 预制红烧肉冻藏过程硬度变化预制红烧肉冻藏过程氧化程度变化


图1 预制红烧肉冻藏过程POV变化

图2 预制红烧肉冻藏过程TBA变化预制红烧肉贮藏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
不同冻藏时间的电子鼻分析电子鼻传感器名称及特征见表3。通过电子鼻不同传感器对不同香气的灵敏度不同进行分析,由图3可看出预制红烧肉各贮藏期的香气成分在W1W、W5S、W2S响应值较为明显的变化,表明冻藏红烧肉过程硫化物、氮氧化合物、醇类香气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
表3 电子鼻传感器名称及特征


图3 不同贮藏期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雷达图
采用主成分PCA分析法,对新鲜红烧肉至150d冻藏周期的PCA分析结果见图4。新鲜红烧肉至90d冻藏周期均有相交或重叠的部分,而与120d和150d冻藏的没有相交部分,表明新鲜,30、60、90d冻藏红烧肉的气味不能显著地区分开,而120d和150d冻藏的与前面的香气组分能显著区分,有所衰减。说明了红烧肉气味随冻藏时间的延长,前期变化小,而120d后风味有所衰减,但衰减程度不大。

图4 不同贮藏期电子鼻PCA分析不同冻藏时间的GC-MS分析
贮藏60d到150d的预制红烧肉的GC-MS分析,共发现114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醛类、醇类、酮类、酯类、酸类、烃化合物及其他类,各贮藏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相对含量见表4。新鲜红烧肉至150d挥发性物质分别为57种、72种、49种、60种、66种、57种。整个贮藏期醛类物质和酸类物质种类数量先增加再减少,醇类、烃化合物和其他类挥发性物质数量呈现先增多然后减少再增多的现象,酮类物质种类数量随时间增加。但各个贮藏期各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现象,其中120d起于之后的两个贮藏期相比挥发性物质含量有较大的降低,表明气味随冻藏时间的延长,前期变化小,而120d后风味有所衰减,但衰减程度不大,对整体风味品质影响不大。
表4 预制红烧肉冻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

来源:感官科学与评定,转载请注明来源。
参考文献:林莉.红烧肉预制菜冻藏过程品质变化研究[J].福建轻纺,2024,(11):33-38.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此公众号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小编。